帐篷医院里的生命“守护神” —记支援康藏公路修筑的蒋健明医生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背景色:

1954年3月20日下午,波密地区河谷平原上的松宗下着小雨,一片烟雨把环绕着河谷平原大雪山的真面目掩盖了起来。在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第一诊所里,外科医生蒋健明正在为一位重伤的民工杨福荣进行手术。杨福荣是在公路上架桥时被山上流沙带下来的大石头砸伤左腿骨的,大血管都破裂了,经过将近24小时的辗转才抬到诊疗所的手术台上,因为失血过多,已经休克,并伴随有呼吸微弱、瞳孔放大、心音听不到、摸不到脉搏的症状。但蒋健明不愿意放弃最后抢救的机会,带头输血180CC,所里其他的三位同志输血320CC。同时,又为杨福荣打了强心针,约五分钟后他苏醒过来了,是蒋健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953年春,年仅23岁的蒋健明志愿报名参加了华东医务工作者支援康藏公路建设,同年8月到达波密。蒋健明被分配到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第一医疗所,在川藏公路的最前端地带。1953年的三期筑路工程——怒江工程正在建设。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大大小小的回头弯有二三十道,在施工中,工人随时随地有受伤的可能。这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条件艰苦,蒋健明在上级的支持下在帐篷里搭建了手术室,这里的手术室地面是捶打得很平整的灰土地,还露着星星点点的草根;帐篷顶上挂着防尘的幕布,幕布下又挂一层消防布,这样在刮风时也可以进行手术。只有一个简易手术台,做大手术不方便,蒋健明和大家一起就设计了一种钢丝架子,开刀时,利用它把伤病员摆到合适手术的位置,代替手术台;在这个手术室里,是用手电筒和蜡烛照明,用一张破旧的椅子摆放药品和手术工具。在这样的“帐篷医院”,蒋健明做起了脾脏切除、肝脏严重破裂修补、胸膜修补、胆囊切除、外伤后形成横结肠坏死切除、头部破裂异物取出修补等大手术。

蒋健明和同事一起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地克服物质条件上的困难。没有麻醉剂的成药,就自己动手配制;做深腹腔手术没有扩创钩,就用帐篷钉子改制;胆囊开刀没有T形管,就用橡皮管代替;对于外伤。输血是很重要的,这里没有血库,只能临时找人输血。第一诊所首次为伤员输血是由蒋健明带头的,按照一般规定,第一次输血300CC后,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恢复期。可蒋健明为了抢救伤员,在半年间先后献血四次、共720CC。有一次他因为献血引起呕吐、头昏等症状,可他依然坚持工作,彻夜为伤员开刀。又有一次他在给伤员做手术时,双手因药水消毒而引起皮肤过敏症,肘关节以下全部浮肿、发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照常坚持救治伤员。

蒋健明在康藏公路第二施工局第一诊所工作的半年时间,前后做了大小手术将近500余次,从未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蒋健明说,建设康藏公路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宝贵的力量之一。多挽救一个人,就是为国家多保存一份宝贵的力量。要是一个伤员能够通过医生的实际努力从死亡的边缘线上被挽救回来,更多的工人会感到医生是能够保障他们健康的,他们就会备受鼓舞,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康藏公路就会加快建设进度。正是怀揣着这种崇高的理想,使蒋健明变得更勇敢、更智慧,从而克服各种物质条件的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车拉萨,1955年7月康藏公路改名川藏公路,起点延至成都。康藏公路通车拉萨后,蒋健明按照组织安排又回到了苏州人民医院工作,临走时他依依不舍的说:“能在这里参加工作,实在是很大的幸福,我真的不愿离开。”这条全长2200多公里的“天路”将雪域高原与祖国紧紧相连,也将像蒋健明这样参加过筑路的建设者们的心与这片雪域高原紧紧相连。

(本故事文字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