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对口援助山南地区纪实

时间:2007年05月17日 来源: 作者:

背景色:

“对口支援、分片负责、定期轮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的援助方针,这使西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一批又一批的湖南省援藏干部,带着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深情厚意,从美丽富饶的湘江之畔、鱼米之乡,来到了藏民族的发祥地山南,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民族团结、繁荣富强之歌。

援藏12年来,湖南省始终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重视援藏工作,把西藏山南地区作为自己的一个地区对待,把山南地区贡嘎、扎囊、桑日、隆子县作为湖南省的特别县份对待,列入自身的总体规划,在自身改革与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拓宽援助的渠道和领域,提高援助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对口支援新路子,从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方面切实加大援藏力度,为促进山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6年,山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6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4倍: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0倍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660元,比1994年增长139%,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湖南省对口援助的贡嘎、扎囊、桑日、隆子四县,自对口支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2006年,贡嘎县生产总值达2.95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7.4倍;财政收入完成2036万元,比1994年增长了近20倍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940元,比1994年增长了4倍。扎囊县2006年生产总值达1.45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2.44倍;财政收入完成390万元,比1994年增长了21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652元,比1994年增长了2.58倍。桑日县2006年生产总值达1.64亿元,比1994年增长7.8倍牷财政收入完成1100万元,比1994年增长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952元,比1994年增长5.2倍;隆子县2006年生产总值达1.65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6.52倍;财政收入完成401万元,比1994年增长了10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525元,比1994年增长1.7倍。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湖南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无不凝聚着一批又一批湖南省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对口支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本着"选优挑强"的原则,先后选派了4批175名干部进藏工作。这些干部在藏期间,以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工作目标,把援藏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多调查、多研究、多分析,深入县、乡(镇)、村进行调查研究,和基层干部、农牧民群众座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情况搞准摸透,出思路、出招法、出措施。为加快山南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局势稳定、加强党的建设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密切山南与内地的交流和联系、充实山南干部队伍力量、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援藏项目建设是做好对口支援的重要载体。对口支援以来,湖南省共援助山南地区资金4.07亿元,建设项目224个,涉及市政、交通、财源、农业产业化、旅游、文教、卫生等各个方面。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湖南省先后投入2.82亿元,其中在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修建了湖南大道、三湘大道、地区会议中心楼等一批具有公益性、标志性、永久性的工程;在贡嘎、扎囊、桑日、隆子4县实施了办公楼、干部职工周转房、城镇道路、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泽当镇和4县县城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品位。此外,还累计投入资金6458万余元,用于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牧业特色支柱产业,解决农牧民群众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在湖南省第四批援藏工作期间,在贡嘎、扎囊、桑日、隆子县各投入500万元建设的贡嘎县红星小康示范村、扎囊县折木小康示范村、桑日县冲达村小康示范村、隆子县宗那小康示范村等安居工程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政治效果:同时,还在4县的农牧区实施了一批小桥涵、小堤坝、小道路、小水渠等"四小项目",深受群众欢迎和干部好评。这些无私援助,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山南地区各族人民充分感受到了湖南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扎囊桑耶镇,湖南省投资2400万元实施了小城镇改造项目,对桑耶镇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亮化、净化,对周边群众进行了搬迁,桑耶镇面貌焕然一新,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面对前去参观的领导,住进新房的普布次仁老人指着墙上的毛主席像,热泪盈眶,深情地说:毛主席好,共产党好,感谢共产党!感谢湖南人民!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住不了这么好的房子

在做好援藏项目的同时,湖南省针对山南地区人才匮乏的状况,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技术援助,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扩大援藏领域。对口支援以来,湖南省除选派援藏干部外,还通过实施“双千工程”、新一期人才智力援助工程以及建立干部、师资、职业技术培训和定向培养等措施,为山南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共1723人,其中,定向培养大学生45人,学历教育219人,职业培训1392人,挂职锻炼54人,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13人。这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技术上的提高,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山南地区人才紧缺的现状,而且影响和带动了山南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使一些群众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掌握了一技之长,为他们寻找致富门路、再就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同时,湖南省在山南积极实施了食用菌栽培和禽类养殖等技术,解决了藏鸡人工孵化率低、人工扩繁野生斑头雁等技术难题,打通了制约禽类养殖的"瓶颈",探索和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山南地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促进了援藏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资源型经济型的转变。

12年来,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这一切无不证明了湖南省确定的对口支援工作思路和方法是符合西藏和山南地区实际的。我们相信,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包括湖南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国助下,山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