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中心>新闻热评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红十字力量
2025年04月14日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红十字力量

李尚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聚焦“三救三献”主责主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红十字力量。

凝聚团结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联系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强调,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是共架民族交往“连心桥”,推动和谐友爱新篇章。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民族地区灾害救援、扶贫济困工作,维护各族群众的生命健康;积极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提升各族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等。红十字会以其独特的人道力量,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桥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二是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凝聚发展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各民族的繁荣发展。红十字会始终践行人道使命,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例如,组建专业医疗队,向各族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等。这些行动共同编织民族团结的“同心圆”,汇聚起推动民族共同发展的磅礴向心力,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三是共搭民族沟通“大平台”,加深中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红十字会积极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是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外,红十字会作为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全球人道主义事务,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国内,各民族的红十字会工作者、志愿者通过各类培训、研讨、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厚植情感根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力量

红十字会始终奉行“人道、博爱、奉献”的宗旨,以其独特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力量。一是跨越民族的救灾、救援、救护,增进各民族的情感联结。作为党和政府人道主义工作救助的助手,在面对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时,红十字会不分国籍、民族、种族、信仰、地域等因素,对所有的人都充满同情、关心和爱护。这种无私的关爱和救助行动,能够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切实的温暖与关怀,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引发各族群众情感共鸣。一方面,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红十字会在参与社区服务、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来自不同民族的志愿者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奉献,在工作中加深情感认同,增强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各地区的红十字会立足区域特点,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民族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极具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欣赏和融合,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弘扬和践行红十字精神,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红十字文化的核心。其中,人道是指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红十字精神的基石。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仁者爱人”“济世利人”等思想相融相通。因此,要把红十字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彰显互爱传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民生保障

中国红十字会把满足各族人民的人道需求、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各族群众排忧解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民生福祉。一是坚守人道初心,救助成效惠及各族群众。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主义工作领域的助手,救伤救难、竭诚服务民众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强化应急救援救护、无偿献血、捐献捐赠、志愿服务等工作的成效,广泛开展符合群众需求的不同层面的人道救助,参与乡村振兴,主动创建工作品牌;积极动员人道资源,运用“互联网+”、网络众筹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实施一批筹资项目,让救助成效惠及各族群众。二是提高专业能力,不断改善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加强红十字会应急救援的能力建设,是新征程不断满足各族群众人道需求的关键。要加强日常训练,畅通与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的联络,构建区域救援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全方位科学谋划布局应急救护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好红十字会救护站等阵地的功能,培养一批专业的救护人员,提高红十字会的专业能力。三是构建长效帮扶机制,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公平。恪守公开透明原则,依法依规落实红十字会的各项工作,是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全面的内外监督机制和体系,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建立监事会,完善综合监督体系,加大其跟踪监督力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全过程监督的积极作用,让其形成依法依规的规范意识,增强其认同感与信任感,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公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4年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4BKS151)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4VWB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副会长,第25批赴藏博士服务团成员)

无障碍
关怀版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政务app